首页 资讯 正文

洛阳水稻主产区迎来规模化、机械化“二次变革”

体育正文 165 0

洛阳水稻主产区迎来规模化、机械化“二次变革”

洛阳水稻主产区迎来规模化、机械化“二次变革”

  仲夏清晨,太阳初升。黄河滩区的(de)孟津区会盟镇双槐村,万亩稻田畦畛相望、一马平川(yīmǎpíngchuān),宛若大地亲手写下的工整诗行。

  双槐村(shuānghuáicūn)村民吕利霞,正将一盘盘水稻(shuǐdào)秧苗用力递上插秧机。插秧机轻盈驶过之处,青秧稳立如戟、长势喜人。

  “还是(háishì)大田好,机器插秧转眼工夫就是一行。”

  “那可不?换做手工插秧,得(dé)半天!”

  一句递一句,吕利霞和乡亲们聊了起来。站(zhàn)在田埂上,望着远去的插秧机,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吕利霞,从未像今年(jīnnián)如此(rúcǐ)轻松。

  孟津会盟,洛阳地区最大的(de)优质稻米生产基地,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万亩左右,素有“河洛江南、鱼米之乡(yúmǐzhīxiāng)”的美誉(měiyù)。如今(rújīn),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,这里正见证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的“二次变革”。

  “以前(yǐqián)小农户经营,地块狭小零碎,农机入田(rùtián)不便,种植成本高企。三四分‘巴掌田’让农机插秧,直追(zhízhuī)大田一亩地的价格。”说起昔日“碎田”耕种的难处,双槐村党支部书记庆会勋记忆犹新。

  2022年,双槐村将全村2000余亩责任田交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(tuōguǎn)经营(jīngyíng)。托管后第一件(dìyījiàn)事,就是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、“碎田”变“整田”。

  摸底、拆埂、整地……机器隆隆轰鸣(hōngmíng)中,田埂、田沟“一键消除”。“补丁田”“皮带田”“巴掌田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(shì)田块平整(píngzhěng)、水渠畅通、机械化操作程度高的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,随之带来的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蝶变。

  秧苗延展,满眼新绿。在(zài)集中育秧田,一块块绿毯般的育秧盘从苗床上(chuángshàng)掀起,随着传送带缓缓“流动”,被运至插秧现场。

  “农田‘化零为整’,实现机械化(jīxièhuà)、规模化(guīmóhuà)育秧、插秧,进而大大摊薄了亩均种植成本。”庆会勋说,“现在,只需要村合作社购买育苗公司的秧苗,插秧服务就免费送上门(sòngshàngmén)。”

  仿佛就在一夜间,双槐村稻田成了(le)“宜机化”的“香饽饽”。

  吕利霞(lǚlìxiá)盘算,家中总共4亩(mǔ)地,以前被分成几块小田,每年忙活(mánghuó)一季下来,刨去化肥、农药、稻种,以及插秧、收割的开销,算下来也就落个口粮。如今,一亩地流转金每年1200元兜底,经营收益年底还会集体(jítǐ)分红。尤其是,村民不必一年到头“拴”在田间地头,外出务工(wùgōng)后,又有一笔收入。

  “今年,连育秧都不用亲手上(shàng)了,省力又省心。多出来的工夫,在合作社打个零工,有事没事搭把手。”吕利霞(lǚlìxiá)难掩喜悦之情。

  “小田(tián)”变“大田”,是土地物理形态的(de)整合(zhěnghé),更是农业(nóngyè)生产关系的重构。近年来,孟津区会盟镇锚定“田成方、路成网、树成行、渠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高标准,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,推动种植规模化、耕作机械化、销售品牌化,实现土地增效、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(zēngshōu),让粮食安全根基更稳,让粮食丰收底气更足。

  “起秧喽!”言语间,又是一车秧苗(yāngmiáo)驶向一丘丘平整广阔的(de)水田。

  在(zài)那里,蓄满了(le)汪汪清水,也蓄满了粮丰民富的新希望……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李玑 文/图)

洛阳水稻主产区迎来规模化、机械化“二次变革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